鼻烟也称“闻药”,是我国汉族文化中人们用来防病治病、消遣的一种方式,它凝聚和蕴藏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历史悠久,属中华传统医药的文化范畴。
中国何时有的鼻烟呢?

古代印地安人在宗教典礼上燃烧烟草、吸烟,也将烟草作为贵重礼品。

在我国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卖进京向皇帝呈上鼻烟。

鼻烟和鼻烟壶在中国清朝迅速兴起和传播,这与最高统治者的嗜好和提倡有密切的关系。
“益德成”的先贤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在南京建立“益德成”字号。后迁居京津两地生活,将“益德成”字号带到天津。在津沽三岔河口的估衣街设店经营龙凤花烛、提花竹帘和闻药,是估衣街上较早的商业门店。
张学良,字云荪,是益德成第四代传人,幼时读私塾,稍长便开始学习家传技艺,20岁就开始经营“益德成”闻药庄。
“益德成”鼻烟在天津和北京一带很有名气,很多京津梨园行的名人及外省经营游牧民族生意的客商经常到“益德成”购买鼻烟。由于质量上乘,加上外界传言闻药上品“贵如黄金”,所以买卖非常红火。
由于上辈张仲达(第三代传人)掌管益德成时期,恰逢1900年英法联军抢劫估衣街,益德成也遭劫掠,英法士兵将店内盛装鼻烟的器具砸毁,掠夺并大把抛洒鼻烟,使益德成遭受了极大损失。
再有就是张学良(第四代传人),外派伙计到山东采购原料,被当地土匪扣押为人质,来信拿钱赎人,后人质侥幸逃脱。经此两事,“益德成”经营上日趋保守,为保太平,弱化了自身和家庭财富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益德成”公私合营进入红桥区百货公司,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创造了进入西藏、蒙古地区数吨产品的销售记录。天津档案馆1956年“益德成”财务报表记载,当时“益德成”鼻烟的年销量已经超过30多吨,销往全国各地及周边国家,是当时我国生产鼻烟最早、最大的老字号企业(摘自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把握盈玩》一书)。
“文化大革命”开始,鼻烟被列入“四旧”。至此,经营了256年的闻药停产消失,中断了近半个世纪,2005年,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鼓励支持下,又重新恢复生产(摘自《名人足迹在红桥》一书268页)。至此,益德成鼻烟以张家传承了五代的方式结束,从第六代开始为师徒传承。

“益德成”鼻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五千年医药文化,因文革停产50年,后在天津市政府和有关人士的帮助下,于2005年又从新开始生产。2012年被评为“津门老字号”并荣获“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先进单位”和“传承创新优秀掌门人”。
如今,鼻烟已用于现代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