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德成闻药始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一七一〇年)共传承六代,是我国历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闻药(鼻烟)生产企业,文革前后停业四十二年,二〇〇八年重新恢复生产。
第一代张国成(1795年-1872年),男,回族,江苏南京人。在天津估衣街经营“益德成闻药庄”,专门生产经营闻药,此时期,“益德成”闻药在津京一带很有名气,很多京津梨园行的名人及外省经营游牧民族生意的客商经常到“益德成”购买闻药。
由于质量上乘,加之外界传言闻药上品“贵如黄金”,因此买卖非常红火。其制作的上品飞烟长期被皇宫采购。同时还经营龙凤蜡烛和提花竹帘,后将闻药制作技艺传于长子张云锦。
第二代张云锦(1824年﹣1900年),张云锦在经营“益德成闻药庄”期间,首次将闻药销往蒙古国,并由我国部分代理商转销周边国家。此时,闻药生意有了较快的增长。他将家传技艺传授于长子张仲达。
第三代张仲达(1850年﹣1936年),张仲达在经营“益德成闻药庄”期间,经营项目、制作技术都有较大的发展。并将家传技艺传授于三子张学良。
第四代张学良(1903年﹣1976年),此时张家“益德成闻药庄”的生意在兄弟间亦有分工,张学良专门负责家传技艺闻药。
1919年前,“益德成”闻药年销量已达到30吨,“益德成”闻药品牌在全国市场逐步扩大。原先在南方熏制茉莉后开始在京津周围购花,在家熏制。其熏制技艺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由于制作中每个熏制过程需9次发酵完成,故当时的“益德成”闻药产品的商标定名为“九笑牌”。
第五代张园麟(1929年﹣至今),张氏“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和经营管理权在解放前逐步传给了第五代张园麟。
新中国成立初期,“益德成”在山东,云南专门选定烟农,在广州选定花农,制定了一系列的种植标准,肥料由“益德成”专供,也培养了专门的师傅到产地巡检和收购烟草。
当时国家商业部发文,要求山东的烟叶加工成粉末后,直接运到广州,采用当地的茉莉花进行深加工,配合“益德成”完成生产。保证了“益德成”闻药采用最新鲜的原料完成生产。此时期“益德成”与西藏办事处和外蒙都有订购计划。也在全国一些地区开设了销售网点。
第五代张园麟是“益德成”闻药经历最复杂的一代。尤其是“文革”初期,张氏家族连续经营了256年历史的闻药停产。至此,“益德成”闻药以张家传承了五代的方式结束。
第六代马卫东(1955年﹣至今)。马卫东,男,汉族,1955年生,天津生人,本科学历,高级讲师,农工党员,“益德成闻药”第六代传人。从事传统医药行业四十多年,曾任天津市药科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天津多家中药企业高管,现任农工民主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农工党天津市委常委,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联盟秘书长,天津市政协委员。
2005年拜张园麟为师,开始恢复中断了近40年的益德成闻药生产。在师父的口传心授下,对益德成闻药的制作技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按传统的工艺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长远规划,成立了益德成(天津)闻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使其生产条件、经营业绩得到大大改善。
企业历程
2011年3月 申请了“益德成”注册商标。
2012年5月 “益德成”荣获天津市第三批“津门老字号”。
2012年8月 益德成第五代传人张园麟张老获“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优秀掌门人”荣誉称号。
2012年8月 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先进单位”。
2012年9月 益德成公司荣获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展卖会“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老字号产品奖”的荣誉称号。
2013年8月 益德成公司在天津古文化街开设了第一家旗舰店“益德成鼻烟文化展览馆”。
2013年9月 荣获第三届天津市旅游纪念品创意及设计大赛 实物B类三等奖
2013年10月 《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荣获天津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4年2月 益德成公司被市文广局评为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
2014年9月 荣获第四届天津市旅游纪念品大赛 实物B类三等奖
2014年12月3日 “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医药”名单。
2014年12月25日 益德成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2015年获得“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单位”称号
2015年获得由中国商业联合会颁布的“全国诚信兴商双优示范单位”称号
2016年获得由中国商业联合会颁布的“2016年度百年功勋企业”称号
2016年益德成第六代传人马卫东荣获“全国中华老字号十大杰出工匠奖”
2016年益德成荣获“第四批天津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2017年1月益德成第五代传人张园麟荣膺“天津首届十大老字号工匠”